枇杷和琵琶,一樣嗎?
琵琶本是游牧民族的樂器,秦時傳入中土。胡人于馬上鼓之,手勢外推為批,內收為把,故名“批把”,又以琴身木質,從木而作“枇杷”。同一時期,人們把一種形狀類似上述樂器的水果也稱作“枇杷”。到了漢朝末年,專門用于樂器的名詞“琵琶”最終確定下來,而“枇杷”則成了水果的名字。字形迥異,用于書面時不易混淆,但相同的讀音偶爾還是會造成誤會。
無獨有偶,枇杷的英文名Loquat也來自一場誤會,它是粵語“盧橘”的音譯,而盧橘成為枇杷的別名,皆因東坡居士讀書不求甚解。
枇杷屬于薔薇科枇杷屬,這個屬有二十多種,一半以上在中國。除了栽培的枇杷和兩個野生近緣種分布于溫帶地區,其他種都是熱帶的。其實,栽培枇杷的很多形態特征也暗示著它的熱帶起源身份,比如說經冬不凋的常綠闊葉,以及冬季開花次年果熟的節律。

枇杷的花白色,有香味,能分泌高濃度的花蜜,是優良的冬季蜜源植物。蜜蜂畏寒,在氣溫低于10℃時就不出來活動了——溫暖的南方不會出現這種情況,而越往北枇杷的傳粉就越成問題。
枇杷自身的應對方式是把花期前移到較為溫暖的秋季;另一方面,鳥類部分替代蜜蜂,成了枇杷的重要傳粉者。中國沒有蜂鳥,太陽鳥也不多,訪問枇杷花的主要是一些機會主義者——以吃蟲和種子為主的雀形目鳥類,逮著機會了也來吃一口花蜜。然而由于相關味覺基因的缺失,雀形目鳥類應該是嘗不出甜味的,它們為什么會去吃花蜜,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。
上一篇:華山松苗木的選擇與移植
下一篇:枇杷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