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櫧樹形態特征
喬木,高5-10米,稀達15米,胸徑30-50厘米,樹皮淺縱裂,片狀剝落,小枝灰色,散生皮孔,當年生枝紅褐色,略具棱,枝、葉均無毛。葉二列,葉片革質,長橢圓形,卵狀橢圓形或兼有倒卵狀橢圓形,長7-15厘米,寬3-6厘米,頂部漸尖或驟狹急尖,短尾狀,基部近于圓或寬楔形,通常一側略短且偏斜,葉緣在中部以上有鋸齒狀銳齒,很少兼有全緣葉,中脈在葉面至少下半段微凸起,上半段微凹陷,支脈明顯或甚纖細,成長葉葉背淡銀灰色;
葉柄長1.5-2.5厘米。花序軸無毛,雄穗狀花序通常單穗腋生,雄蕊12-10枚;雌花序長達15厘米。果序長8-15厘米,殼斗有堅果1個,偶有2-3,圓球形或半圓球形,全包或包著堅果的大部分,徑12-15毫米,殼壁厚1毫米以內,不規則瓣狀爆裂,小苞片鱗片狀,大部分退化并橫向連生成脊肋狀圓環,或僅基部連生,呈環帶狀突起,外壁被黃棕色微柔毛;堅果近圓球形,徑10-14毫米,頂部短尖,被短伏毛,果臍位于堅果的底部,寬7-9毫米,子葉平凸,有澀味。花期4-5月,果當年10-11月成熟。

苦櫧樹的壽命非常長,葉常綠,枝葉對二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抗性很強。苦櫧樹結出的堅果為褐色,上有細毛。從開花到結果,苦櫧樹的花期一般在5月,10月果子就熟了,會自然脫落。 童麗麗博士說, 牛首山發現的苦櫧樹是一個群落,在南京地區比較少見。樹的葉子呈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,頂端逐漸變為針刺形,基部楔形或圓形,邊緣或中部以上有銳鋸齒,背團蒼白色,有光澤,枝葉常以螺旋狀排列上升,有很大的觀賞價值。苦櫧樹的樹皮深灰色,呈現出縱裂狀。